看到讓人啼笑皆非的帖文--無醫學背景的網紅穿著白袍侃侃而談,浸冰水的大隻KOL教人飲油、食鹽。觀眾一片讚嘆,彷彿發現某種健康捷徑。 無專業資格、未曾受訓的KOL,將個人觀點包裝成科學的現象屢見不鮮,但誰敢公開批評這種現象? Dr. 文科生(@DrMunForSun)是我默默關注的醫生,他從文科轉入醫科的經歷令人敬佩。近期,他公開批評某些網紅錯誤傳播醫學資訊,不僅揭露資訊失真的風險,更帶出專業精神的價值——對科學的敬畏,對病者的責任,對生命的謹慎。 醫學知識的傳播,早就不局限於學術期刊或醫療機構,也是社交媒體與網紅影片構築的碎片化生態。這種資訊環境模糊了專業與非專業的界限,不僅混淆公眾對專業的認知,更對身心健康帶來潛在威脅。 Dr. 文科生提到,某浸冰水網紅傳播誇張失實營養知識,另一網紅利用「白袍效應」——穿上象徵醫療專業的白袍推銷保健品。只是營養學畢業生,或純粹的健康愛好者,卻假借專業形象對外發聲。這種行為不僅誤導觀眾對其專業身份的判斷,更模糊了專業與非專業的界線。 專業的本質,在於對知識邊界的自覺與謹慎——知道自己知道什麼,也知道自己不
洛杉磯被烈火吞噬,這片星光與煙霧交織的城市中,山火象徵著自然的原始力量,也暴露出人性的矛盾。火災現場,既有消防員日以繼夜的奮鬥,也有不願撤離的居民,以及冒充救援者的竊賊。 67歲的托潘加峽谷居民Alice Husum 無視疏散令,堅守家園,她的決定是關於未知恐懼和對熟悉環境的深深依戀。家,對許多人來說不僅是房子,更是身份認同。心理學家 Abraham Maslow 的需求層次理論或許能幫助我們理解她的行為——當安全需求被威脅時,我們往往固守熟悉的事物,哪怕這種固守本身充滿風險。 災難來臨時,撤離似乎是最理性的選擇。但對許多人而言,離開家園意味著進入未知的領域。這種未知不僅指火災的蔓延,也指離開熟悉的生活環境後,個體可能面臨的心理不適與身份迷失。心理學家常用「變化恐懼」(Fear of Change)來解釋這種對未知的抗拒。人類天生傾向於熟悉的事物,因為熟悉代表著可控和安全。即使外部環境充滿威脅,熟悉的家園仍然提供了一種心理上的穩定感。家不僅是物理空間,更是生命中無數記憶的載體,是那些熟悉的牆壁、家具和景觀,讓在混亂中找到一絲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