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單不一定是缺乏,也可以是留白
- 彌詩

- 9月21日
- 讀畢需時 1 分鐘
週末傍晚,你坐在咖啡館角落,窗外有人談笑,有人急著趕車。你聽得見杯碟的碰撞聲,卻隔著一層透明的玻璃。心裡空得像遺下了一塊拼圖,怎麼找也找不回來。
有人用酒精、甜品、購物、甚至有毒的關係去填補這個空洞,只為了感覺到「我還活著」。補丁很快鬆脫,孤單反而滲得更深。
真正的原因,可能是環境本身不適合你。
你在一段讓你窒息的關係裡,你身處的圈子只消耗你的能量,你為了迎合別人而壓抑自己最真實的需求。
空虛是身體在拒絕這些東西。它是一種保護機制,先抽離,留出空間,等你準備好重新接軌。
當你停止挑戰它,開始觀察它——它在胸口嗎?在胃部嗎?是冰涼還是沉重?
它是訊號,提醒你:哪些人、哪些事,會讓你暫時忘記空虛?是畫畫的時候?和那個懂你的人並肩走路的時候?還是夜裡自己聽著歌發呆的時候?
我們不可能永遠完整,但可以增加「不那麼空」的時刻。運動、創作、對話、擁抱、呼吸——一點一點,把自己拉回來。
孤單不是缺陷,它是與自己重逢前的靜默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