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大S:人生謝幕的安靜散場,變成一場持續的表演
- 彌詩

- 2月7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人在做,天在看。」這句話既有宿命的重量,也帶著某種對外界評判的矛盾呼喊。
大S驟然離世的消息令人震驚。48歲,對曾光芒萬丈的明星來說一生太短暫。
隨著她的告別,我們看到的卻不僅是悲傷,還有被媒體放大的「表演」。從汪小菲的高調哀悼,再到具俊曄的沉痛聲明,以及小S與經紀人的反擊——這些情節像極了一部八點檔連續劇。悲傷的核心逐漸模糊,取而代之的是一場關於「誰更深情」、「誰更真誠」的輿論審判。
本該是人生謝幕的安靜散場,卻變成一場持續的表演。
大S的葬禮新聞中,前夫汪小菲的行為成為輿論的焦點。他冒雨奔赴大S寓所,機場哭紅了眼,被媒體形容得如同一場精心設計的 MV。而在對立面,現任具俊曄則以克制而低調的方式哀悼,留下了「這世界上真的有這麼壞的人嗎」的沉痛質疑。
兩種行為都被放在了「真實」與「虛假」的對立面上解讀——汪小菲太高調,哀傷情感不可信;具俊曄太低調,冷漠得像在計算遺產。
這種對情感表現的二元評價,暴露了我們對「情感的適當表達」的高度關注。情感流露,真假交織,讓人不禁思考重新審視「表演型人格」這個話題。
心理學有一個名詞叫「表演型人格」(Histrionic Personality)。這類人天生需要目光,需要舞台,需要放大情感才能感覺自己是「存在」的。他們的特徵很鮮明——情感外化、過度表現、誇張反應,無論是悲傷還是喜悅,都像在舞台上演出。
心理學家Daniel Kahneman 曾提出「快思考與慢思考」理論。在情緒強烈的時候,我們往往依賴快速反應(System 1)來處理情感,而不是經過深思熟慮(System 2)。表演型人格的人,或許更容易在悲傷中依賴這種直覺式的外化表達,而這種表達雖然看似誇張,卻是他們內心真實情感的反映。
人性是否需要舞台?情感是否必須被外化才能存在?
表演型人格並不等於虛假。他們的情感可以是真實的,但表達方式與常人不同。他們需要將內心的情感轉化為外在的行為,不自覺地放大痛苦才能讓自己相信「我正在悲傷中」。汪小菲的表現,也許正是這種情感放大的結果。
表演型人格或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普遍——每個人都活在某種「舞台」上:社交媒體的舞台、家庭的舞台、工作場合的舞台。我們的行為常常帶有某種表演的成分,而觀眾的目光則為這些行為注入意義。
公眾目光下,有多少情感純粹到不被放大、不被包裝?高壓的社會輿論下,明星的每一個行為都被放大、被解讀、甚至被重構。
觀眾未必站在同一陣線,有人譴責汪小菲的高調,有人質疑具俊曄的沉默,有人為小S的「人在做天在看」叫好,也有人指責這一家人的爭吵變成了八點檔。我們在評論中分裂卻在觀看中統一,這種矛盾讓人不得不承認——我們同樣是這場表演的一部分。
悲傷的本質是混亂且多樣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去面對親人的離去,一旦放在聚光燈下,任何方式都不再純粹。
人在做,天——或許就是我們自己,在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