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姜濤叱吒咤得獎,面對評價焦慮的枷鎖

  • 作家相片: 彌詩
    彌詩
  • 1月2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ree

「又要被人鬧。」


「口下留情。」


聚光燈下捧起獎座,應是榮耀的時刻,音樂人、創作者站在舞台上大多渴望被肯定。姜濤的第一句話卻是:「又要俾人鬧。」他冷笑,笑容裡藏著沉甸甸的壓力與無奈。


得獎應是分享喜悅的時刻,但他的反應更像是防禦。就算觀眾並不特別鍾愛他,也難免為此感到一絲心酸。


姜濤是近年最備受矚目的藝人之一,擁有無數愛他的粉絲,也吸引鋪天蓋地的爭議與批評——他的年輕與瑕疵、他的實力是否匹配他所獲得的榮譽?這些聲音,無論好壞都成為他身上的枷鎖。


臨落台時,他輕輕說一句:「口下留情。」短短幾個字似是一聲嘆息,透露內心的疲憊與壓力,他正在向外界尋求一點喘息的空間。得獎,卻顯得如此痛苦。


姜濤的反應可從心理學中找到解釋——「評價焦慮」(Evaluation Anxiety)。這是一種對外界評價過度敏感的心理狀態,讓人時刻擔憂被批評與否定。上台前,他預料會被批評才選擇自嘲,希望藉此緩和外界的攻擊。真性情,卻未必恰當。


藝人在舞台上的每句話、每個動作都被放大檢視,長年在高壓環境下心理素質的要求極為苛刻。他的言論被視為不成熟、不得體,甚至有人認為,既然選擇了這條路,他應該更懂得保持舞台上的專業形象。「食得鹹魚抵得渴。」既然成名,就應承受輿論壓力,這是行業的殘酷現實。打工仔也會說,收得人工就要受氣。


反過來看,姜濤的不成熟,正是他至今尚未完全適應這個高度曝光環境的表現。他面對的不僅是舞台上的燈光,還有來自四面八方的目光與評價。


別人的評價,從來不只是掌聲。


心理學還有一個概念,是「拒絕敏感性」(Rejection Sensitivity)。這種特質讓人對拒絕或批評的反應特別強烈,甚至在批評尚未發生前提前感受到壓力。姜濤可能清楚自己的實力與外界的期望之間存在差距,但這份清楚並未讓他釋然,反而加重他的心理負擔。每次得獎,都是一場無形的審判,他選擇自嘲去緩解這份痛苦。


姜濤終究是個普通人,光鮮的外表與眾多的愛戴下,他也感到害怕、焦慮,甚至懷疑自己是否足夠好。當他說出「口下留情」時,或許想找到一絲理解與包容。


年輕人,都需要學習如何承受批評的重量,或許,他需要接受更專業的媒體訓練,在公開場合顯得更為成熟;或許,他需要更健康的支持系統,在壓力中找到平衡;又或許,他需要時間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並在不完美中,找到內心的力量。


姜濤未來的每一步,仍將走在光與影的交界處。


我不是姜糖,但我在想,我的判斷是否也可以多一些溫柔?當別人的批評都過於尖銳時,我是否可以選擇靜靜觀看,而不是急於評論?


但願未來,我們更坦然地接受掌聲與批評,也願我們能以更溫柔地看待他人的不完美,讓每個人在跌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

相關文章

查看全部
三重人格:同一個人在 Threads 厭世、Facebook 激進、Instagram 顯得從容?

前幾天我在咖啡店等人,隨手打開手機,先看了一下 Threads,滿屏都是「不想返工」、「人生好無意思」、「每日都好攰」之類的短句。看了幾行,我忍不住關掉。 轉到 Facebook,馬上被幾個朋友的激烈辯論佔滿版面——有人在爭論政治議題,有人在批評社會事件,語氣激動、字字鏗鏘,像在法庭作最後陳詞。再往下滑,也忍不住關掉。 最後打開 Instagram,畫面立刻換成貓咪在午睡、朋友在旅行的夕陽照,還有

 
 
 
腹有蝴蝶與小鹿亂撞,可能只是大腦的惡作劇

擁擠的人群裡,你抬頭看見他也在看你,那一刻,你的胃好像被一群細小的翅膀拍打,心跳急促,連呼吸都變得淺而短。你在腦中立刻對自己說——這一定就是所謂的真愛吧。畢竟從電影、小說、甚至朋友的故事裡,我們都被告訴過,當你遇到對的人,就會有這種讓人手心出汗的信號。 這種感覺,其實不那麼可靠。 你的「蝴蝶」來自大腦的杏仁核,那是負責記錄威脅、恐懼和焦慮的同一個地方。它會在你站上過山車的第一秒被喚醒,在重要面試前

 
 
 
如果你真的愛我,你就會為我改變

「你愛我,就會改變吧?」 晚餐桌上,她放下筷子,盯著男友說:「如果你真的愛我,你會改的。」 整間餐廳的聲音像被抽走,只剩下刀叉碰碟的金屬聲。 很多人心裡都住著這句潛台詞——你愛我,就應該遷就我、配合我、改掉我不喜歡的地方。愛情在我們的想像裡,自然會讓人變得合作,甚至自動修正成彼此的理想樣子。 可現實是,不是每個人都願意,或者有能力去改變自己,即使他很愛你。愛,並不保證能戰勝所有矛盾。甚至有時候,連

 
 
 

留言


​忠實讀者|誠邀加入

解鎖不同獨家內容
包括最新散文、小說作品等

精選文章

熱門小說|即閱電子版

© 2025 Maisie

  • Instagram
  • 線程
  • Medium
  • Youtube
  • Facebook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