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面對社會衝突:與親友爭執、無力感、情緒氾濫、情緒支援熱線

  • 作家相片: 彌詩
    彌詩
  • 2020年4月7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當你覺得自己正在死胡同中,看新聞都喘不過氣,還要努力應付壓倒性的負面想法和感受,更會傷害自己和別人時,我想邀請你花時間閱讀以下半分鐘的情緒支援小分享——



講政治和時事時,家人朋友各執一詞,矛盾和爭執時,你可以保持開放態度和客觀的方式溝通,即使對方很不開通、思想古化或不成熟,就算他有偏見又很主觀,你可以比他客觀,你懂得事實查核(Fact Check),而且你沒有必要在對話中勝出。你可以向他們表示「希望對方明白」,但不一定要「強迫對方認同自己」。接納不同,才有效和緩紛爭。


如果不斷發生正面衝突,那麼可以使用文字來代替直接對話。而且溝通時,將目標落在「交流情緒」上,而不是為了「說服別人」,你們的關係會慢慢改善。你不一定要討論這些事情,講生活瑣事,關心彼此的生活狀況和情緒,可能純粹是「瞓成點、胃口點、心情點」來建立和諧的關係。嘗試理解自己和對方去疏理情緒,不必批判和說服大家。



如果你接收太多資訊,選擇瀏覽最多一至兩個可靠媒體,減少通訊軟件(如Facebook、Whatsapp、Telegram、Signal)上的群組數量。無法承受壓力時,你便要學習照顧自己的精神健康,留住有用之驅才能打長仗。暫時take a break,關閉訊息通知功能,騰出時間休息和做自己喜歡的事。「只要我們還活著,就有很多事是可以去期待的。」



情緒,無論是正面或負面,都是正常的。情緒不分好壞,而且你不是孤單的,身邊還有許多同路人。當儲存負能量的箱子過滿,情緒便會一湧而出。哭泣不是懦弱的表現,只要你找到可以宣洩的方法,能釋放情緒便是照顧自己。



與信任的人傾訴,或者尋找醫療或心理健康專家,絕對可以幫助你超越這種想法。即使展開對話不容易,但是你明白自己不是孤單的,你可以隨時預約任何精神專業人員或輔導員。如果你可能會採取自殘和自殺行為,請致電幫助熱線。受訓練的志願者會聆聽你的想法,不會批評和拒絕你的想法,也會提供你所需的支持。


無論身處任何環境,只要繼續向前走就會有出路。煙火的美在於轉瞬即逝,所以惋惜過後緊記初衷,繼續向前走。「總得有人活下去,記得這一切有多得來不易。」


照顧別人前,先好好照顧自己。希望別人堅持,自己也要堅持下去。如果想放鬆,歡迎參與任何靜觀冥想活動;如果想傾訴,也歡迎隨時私訊給我。


「願你能平凡而自由的活著。」


以下是情緒支援熱線:


社會福利署熱線:2343 2255 (提供不同社區服務的支援)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24 小時熱線:2389 2222(為意圖自殺的人提供輔導)


生命熱線 24 小時熱線:2382 0000(為意圖自殺的人提供輔導)


明愛向晴熱線 24 小時熱線:18288(為受情緒創傷或突如其來危機之人士提供輔導)


協青社 24 小時熱線:9088 1023(為6至24歲有需要的學生及年青人在危機時刻提供輔導)


東華三院 芷若園 24 小時熱線:18281(危機介入及支援服務,主要為性暴力受害人、面對家庭暴力或其他家庭危機的個人或家庭,提供全面的援助)

相關文章

查看全部
三重人格:同一個人在 Threads 厭世、Facebook 激進、Instagram 顯得從容?

前幾天我在咖啡店等人,隨手打開手機,先看了一下 Threads,滿屏都是「不想返工」、「人生好無意思」、「每日都好攰」之類的短句。看了幾行,我忍不住關掉。 轉到 Facebook,馬上被幾個朋友的激烈辯論佔滿版面——有人在爭論政治議題,有人在批評社會事件,語氣激動、字字鏗鏘,像在法庭作最後陳詞。再往下滑,也忍不住關掉。 最後打開 Instagram,畫面立刻換成貓咪在午睡、朋友在旅行的夕陽照,還有

 
 
 
痛苦不是你的全部,只是你遇到的事

你不能避免痛苦,沒有人可以,但你可以選擇怎麼與它共存。 有人從小被虐待,長大後依然被生活折磨。他們曾經不斷追問「為什麼是我」,直到他們發現——這個問題沒有答案。有人只是投錯了胎,有人只是剛好遇到意外。 痛苦本身沒有教育意義。 它不會讓你變好,不會讓你成長。讓你成長的,是你面對它、處理它、活過它的方式。 第一步,是分清楚: 你不是痛苦。 痛苦是你生命的一部分,不是全部。你還有別的部分——那些讓你微笑

 
 
 

留言


​忠實讀者|誠邀加入

解鎖不同獨家內容
包括最新散文、小說作品等

精選文章

熱門小說|即閱電子版

© 2025 Maisie

  • Instagram
  • 線程
  • Medium
  • Youtube
  • Facebook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