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靜觀詩的靜觀分享,在喧囂世界找回內在平靜

  • 作家相片: 彌詩
    彌詩
  • 2024年3月12日
  • 讀畢需時 1 分鐘

回首2021年,我第一次親身與大眾分享靜觀的概念和實踐。當時我完成在牛津大學靜觀中心的進修,滿懷興奮和期待,走進中學講堂向年輕人介紹靜觀。


那次分享,我仔細解釋什麼是靜觀,它的由來和基本原理,然而觀眾對背後的科學通常沒有太多興趣。


時光荏苒,四年過去了,現在的我講起靜觀,我常常使用更個人化的比喻,讓這個抽象的概念變得更具體——注意力其實像一盞明燈,照亮我們我們通往目的的道路,所以注意力是幫助我們達成目標的,燈越亮,走路越穩;呼吸像心靈的錨,穩定我們浮躁的心智,焦慮和擔心時,呼吸成為找回當下的重要工具。略顯沈悶的「冥想課」,其實是為了達到更靜謐安祥的狀態,懂得動也要學會靜,才能平衡。


我常邀請觀眾們一起進行深呼吸,感受腹部起伏,請他們閉上眼睛,傾聽四周的聲音。一起靜觀冥想後,他們除了浮現出一絲平靜的神色,也對靜觀有更濃厚的興趣。


我的靜觀不斷深化,對它的理解也變得更加透徹。我從掌握靜觀,到發現它不僅是一種單純的放鬆技巧,而是保持開放與好奇的生活態度,也是面對逆境時全然接納、持有同理心的態度。


覺知,是日常生活中實踐靜觀,也是在這個喧囂的世界中找回內在的平靜。

相關文章

查看全部
三重人格:同一個人在 Threads 厭世、Facebook 激進、Instagram 顯得從容?

前幾天我在咖啡店等人,隨手打開手機,先看了一下 Threads,滿屏都是「不想返工」、「人生好無意思」、「每日都好攰」之類的短句。看了幾行,我忍不住關掉。 轉到 Facebook,馬上被幾個朋友的激烈辯論佔滿版面——有人在爭論政治議題,有人在批評社會事件,語氣激動、字字鏗鏘,像在法庭作最後陳詞。再往下滑,也忍不住關掉。 最後打開 Instagram,畫面立刻換成貓咪在午睡、朋友在旅行的夕陽照,還有

 
 
 
腹有蝴蝶與小鹿亂撞,可能只是大腦的惡作劇

擁擠的人群裡,你抬頭看見他也在看你,那一刻,你的胃好像被一群細小的翅膀拍打,心跳急促,連呼吸都變得淺而短。你在腦中立刻對自己說——這一定就是所謂的真愛吧。畢竟從電影、小說、甚至朋友的故事裡,我們都被告訴過,當你遇到對的人,就會有這種讓人手心出汗的信號。 這種感覺,其實不那麼可靠。 你的「蝴蝶」來自大腦的杏仁核,那是負責記錄威脅、恐懼和焦慮的同一個地方。它會在你站上過山車的第一秒被喚醒,在重要面試前

 
 
 
如果你真的愛我,你就會為我改變

「你愛我,就會改變吧?」 晚餐桌上,她放下筷子,盯著男友說:「如果你真的愛我,你會改的。」 整間餐廳的聲音像被抽走,只剩下刀叉碰碟的金屬聲。 很多人心裡都住著這句潛台詞——你愛我,就應該遷就我、配合我、改掉我不喜歡的地方。愛情在我們的想像裡,自然會讓人變得合作,甚至自動修正成彼此的理想樣子。 可現實是,不是每個人都願意,或者有能力去改變自己,即使他很愛你。愛,並不保證能戰勝所有矛盾。甚至有時候,連

 
 
 

留言


​忠實讀者|誠邀加入

解鎖不同獨家內容
包括最新散文、小說作品等

精選文章

熱門小說|即閱電子版

© 2025 Maisie

  • Instagram
  • 線程
  • Medium
  • Youtube
  • Facebook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