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簷前滴水何曾見過倒流?

  • 作家相片: 彌詩
    彌詩
  • 2015年8月11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我一直覺得父親是愛說話的人,不是個默默做事的男人,他好勝又要面,這是不容否認的。然而他為家庭所做的事情──那些大人們從不提及的事情,那些「你長大後就會明白」的事情──應該比他的言語更多,也許有很多事情是我一生都無法盡數。


豆丁時,我非常好學,對各種事物都感興趣──天文學、地理學、歷史、藝術、人文科學、數學、化學、中英文學……我總是問他各種問題,他總能夠有條不紊地回答,當然,我並不在乎答案的真實性或準確性。我一直以為他什麼都懂──如果作業太難,他會教我;如果電器壞了,他會主動修理;如果我生病了,他會給我開藥(其實是以前看醫生時買的藥物);如果我們搬家,他會獨自把所有傢俱重新擺放組合好。


我記得每次他修理傢俱時,我就成了他的忠實觀眾,看著身材不健碩的男人表演,我站在他身後遞上工具。除了覺得過程有趣,我還覺得有這樣的爸爸真是幸運……但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現在,他在家裡赤膊上身,啤酒肚暴露在空氣中,即使他在釘釘子或修理水管,作為女兒的我也不再感到有興趣去看。


活在科技發達的社會中,買一部新的智能手機,玩弄兩三個小時後便學會如何使用它。然而,父親卻跑過來問我如何設置鈴聲、如何收發郵件、如何調整震動模式、如何設置鬧鐘⋯⋯起初,我還用心地教他,但後來我開始敷衍了事,隨便說幾句就算完事,最後甚至直接把手機從他手中搶過來幫他設置好,心裡還默默嘀咕:「這麼簡單的事情他都要問?」


我怎麼沒有想起是誰教我吃飯、喝水、換衣服、走路、上廁所?他又怎麼沒有懷疑過我的智商?⋯⋯


我知道父親並不在乎我能給他帶來多少回報,也許是因為他看不到我能回報他的那一天,所以他放棄了,也樂意接受了。或者在廿一世紀的今天,養育孩子和無私奉獻是種責任,而不是為了從中取利,所以他並不追求回報。


他常常喃喃自語,講述他從前在廣州大同酒樓看到的對聯,他已經背得滾瓜爛熟:「大包易賣大錢難賺;針鼻削鐵只是微中取利;父攜子來多子攜父來少;簷前滴水何曾見過倒流?」毫無疑問,這些話很實在。


雖然父親已經不再有耐心和我長時間談論,但他的話仍然很多,只不過相比以前,他的氣勢已經不如從前。


所有的父親起初都被認為是偉人,然後漸漸被發現是凡人,最終都會成為先人。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也漸漸變老。遺憾的是,我們總是發現、後悔、彌補得太晚。

相關文章

查看全部
三重人格:同一個人在 Threads 厭世、Facebook 激進、Instagram 顯得從容?

前幾天我在咖啡店等人,隨手打開手機,先看了一下 Threads,滿屏都是「不想返工」、「人生好無意思」、「每日都好攰」之類的短句。看了幾行,我忍不住關掉。 轉到 Facebook,馬上被幾個朋友的激烈辯論佔滿版面——有人在爭論政治議題,有人在批評社會事件,語氣激動、字字鏗鏘,像在法庭作最後陳詞。再往下滑,也忍不住關掉。 最後打開 Instagram,畫面立刻換成貓咪在午睡、朋友在旅行的夕陽照,還有

 
 
 
腹有蝴蝶與小鹿亂撞,可能只是大腦的惡作劇

擁擠的人群裡,你抬頭看見他也在看你,那一刻,你的胃好像被一群細小的翅膀拍打,心跳急促,連呼吸都變得淺而短。你在腦中立刻對自己說——這一定就是所謂的真愛吧。畢竟從電影、小說、甚至朋友的故事裡,我們都被告訴過,當你遇到對的人,就會有這種讓人手心出汗的信號。 這種感覺,其實不那麼可靠。 你的「蝴蝶」來自大腦的杏仁核,那是負責記錄威脅、恐懼和焦慮的同一個地方。它會在你站上過山車的第一秒被喚醒,在重要面試前

 
 
 
如果你真的愛我,你就會為我改變

「你愛我,就會改變吧?」 晚餐桌上,她放下筷子,盯著男友說:「如果你真的愛我,你會改的。」 整間餐廳的聲音像被抽走,只剩下刀叉碰碟的金屬聲。 很多人心裡都住著這句潛台詞——你愛我,就應該遷就我、配合我、改掉我不喜歡的地方。愛情在我們的想像裡,自然會讓人變得合作,甚至自動修正成彼此的理想樣子。 可現實是,不是每個人都願意,或者有能力去改變自己,即使他很愛你。愛,並不保證能戰勝所有矛盾。甚至有時候,連

 
 
 

留言


​忠實讀者|誠邀加入

解鎖不同獨家內容
包括最新散文、小說作品等

精選文章

熱門小說|即閱電子版

© 2025 Maisie

  • Instagram
  • 線程
  • Medium
  • Youtube
  • Facebook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