簷前滴水何曾見過倒流?
- 彌詩

- 2015年8月11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我一直覺得父親是愛說話的人,不是個默默做事的男人,他好勝又要面,這是不容否認的。然而他為家庭所做的事情──那些大人們從不提及的事情,那些「你長大後就會明白」的事情──應該比他的言語更多,也許有很多事情是我一生都無法盡數。
豆丁時,我非常好學,對各種事物都感興趣──天文學、地理學、歷史、藝術、人文科學、數學、化學、中英文學……我總是問他各種問題,他總能夠有條不紊地回答,當然,我並不在乎答案的真實性或準確性。我一直以為他什麼都懂──如果作業太難,他會教我;如果電器壞了,他會主動修理;如果我生病了,他會給我開藥(其實是以前看醫生時買的藥物);如果我們搬家,他會獨自把所有傢俱重新擺放組合好。
我記得每次他修理傢俱時,我就成了他的忠實觀眾,看著身材不健碩的男人表演,我站在他身後遞上工具。除了覺得過程有趣,我還覺得有這樣的爸爸真是幸運……但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現在,他在家裡赤膊上身,啤酒肚暴露在空氣中,即使他在釘釘子或修理水管,作為女兒的我也不再感到有興趣去看。
活在科技發達的社會中,買一部新的智能手機,玩弄兩三個小時後便學會如何使用它。然而,父親卻跑過來問我如何設置鈴聲、如何收發郵件、如何調整震動模式、如何設置鬧鐘⋯⋯起初,我還用心地教他,但後來我開始敷衍了事,隨便說幾句就算完事,最後甚至直接把手機從他手中搶過來幫他設置好,心裡還默默嘀咕:「這麼簡單的事情他都要問?」
我怎麼沒有想起是誰教我吃飯、喝水、換衣服、走路、上廁所?他又怎麼沒有懷疑過我的智商?⋯⋯
我知道父親並不在乎我能給他帶來多少回報,也許是因為他看不到我能回報他的那一天,所以他放棄了,也樂意接受了。或者在廿一世紀的今天,養育孩子和無私奉獻是種責任,而不是為了從中取利,所以他並不追求回報。
他常常喃喃自語,講述他從前在廣州大同酒樓看到的對聯,他已經背得滾瓜爛熟:「大包易賣大錢難賺;針鼻削鐵只是微中取利;父攜子來多子攜父來少;簷前滴水何曾見過倒流?」毫無疑問,這些話很實在。
雖然父親已經不再有耐心和我長時間談論,但他的話仍然很多,只不過相比以前,他的氣勢已經不如從前。
所有的父親起初都被認為是偉人,然後漸漸被發現是凡人,最終都會成為先人。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也漸漸變老。遺憾的是,我們總是發現、後悔、彌補得太晚。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