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聚首,是與親友團圓的相處修行
- 彌詩

- 2024年1月31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今年工作點?搵幾多?」
「幾時拍拖/結婚/生仔?」
「小朋友成績點?考咩學校?」
這些問題總是新年閒話的主調。
農曆新年,是華人文化中最具儀式感的日子之一。年節煙火映照的是親情的溫度,亦是歲月流淌的痕跡。對於離家漂泊的遊子來說,這是久違的歸途;對於年邁的父母而言,這是無數次守望後的團圓。這場團聚的盛宴,除了溫暖與歡笑,亦常伴隨著意料之內的「寒暄考驗」。
這些問題似乎充滿關愛,同時紮進心底的柔軟處。面對「拷問」,我曾感到窘迫,也因此抗拒拜年。
隨著年歲漸長,我開始明白看似冒昧的話語背後藏著長輩的關心,只是表達的方式稍顯笨拙。化解尷尬寒暄的溫柔哲學,是面對這些「新年必問」的應對技巧,也是與親戚相處的修行。
長輩問起「結婚/生育」這類假設性敏感話題時,我發現笑著回答較為有效,「未啊,但放心,我到時實請你去飲。」,「未啊,乜你好想幫我湊仔咩?」用輕鬆的語氣回應,既避免尷尬也讓話題變得有趣起來。
若是被問及「工作詳情、收入多少」這樣無可避免的現實問題,我會反問:「都係咁上下,呢幾年通漲,覺唔覺出街食飯貴咗好多?」長輩們往往會順著話題聊開,從而淡化對我的關注,要不然問問他們對這件事的心得,他們也覺得完成了關懷的任務。
我最大的改變,是帶著感激的心去看待這些問題。我想這些「問長問短」是長輩表達關心的一種方式,他們不懂年輕人的語言,而我選擇相信──他們無非希望我過得好。無論真假,心中的煩躁也會減少幾分。
在時光深處與家人短暫相逢,這份團圓並非永恆,長輩的嘮叨或許會隨著時間淡去,曾經熱鬧的年夜飯桌,也可能隨著歲月變得冷清。在看似瑣碎的問候與寒暄中,我逐漸學會用寬容與感激去回應。
新年的團聚,總是帶著一種難以言喻的儀式感。不僅是因為一張張熟悉的面孔重新圍坐在飯桌旁,更因為這種短暫的相聚,讓我們的生命由支離破碎的日常片段,重新拼湊成一幅完整的畫卷。
母親早起準備的糕點,父親從市場精挑細選的海鮮,廚房裡熱氣氤氳的香味,無不讓人感慨:這些細碎的煙火氣,是生活中最溫柔的牽絆。年夜飯桌上,長輩笑著遞上一杯酒,孩童們圍著玩耍,空氣中瀰漫著春節的喜氣。這一切彷彿提醒我們,無論漂泊再遠,總有一個地方值得回頭。
舉杯共飲,笑語盈庭。看似繁瑣的對話,終究化作記憶中溫暖的片段。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