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療不是付錢找人陪你聊心事
- 彌詩

- 2020年11月24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有人問我:「去做治療,不就是找人聊聊天嗎?為什麼要付錢?如果我不付錢,治療師就不會關心我了嗎?」
這個問題不只你想過,很多第一次踏進治療室的人,心裡都曾閃過同樣的念頭。
事實上,你付的不是同情心,而是時間。
專業人士的時間,就像任何領域的技術一樣,是有價值的。每一小時的費用,不只是坐在你面前點點頭,而是用多年學習、訓練、經驗換來的專注與分析。你需要治療,所以用金錢換取這份專業,而不只是被安慰的溫柔。
付費,也是一種自我督促。當你知道每分鐘都有價值,你會更願意坦誠,更集中精神,讓治療的過程發揮最大效果。治療師的注意力,不只放在你的話語上,還觀察你語氣的變化、情緒的細微轉折、表情裡的閃動。這種專注,不是隨意聊聊就能得到的。
治療師不是朋友,他不會期待你回饋安慰,也不需要你在生活裡和他保持聯繫。朋友之間是互相支持的社會契約——我聽你傾訴,你也要聽我說。而治療不同,它是完全以你為核心的空間,你不必回報,也不用擔心「佔用」對方太多時間,因為這就是你付費買來的權利。
有時候,我會把治療師比作專業的技工。你可以請鄰居來幫忙修水龍頭,但他未必修得好;專業的技工,做過成百上千次相似的工作,知道哪裡出錯、怎麼安全地修好。治療師也是如此——他不是來取悅你,而是來幫你找到問題的根源,並且安全地帶你走過解決的過程。
當然,如果你實在無法負擔費用,還有免費的心理支援熱線與義工服務。但如果你需要的是更深入、更專業、更貼合你的情況的幫助,那就需要有人為你投入專門的時間與技能,而這份投入,理應得到報酬。
你在治療中付費買的,不是陪伴,而是專業——它能帶你走到你一個人到不了的地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