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不只是心理的事
- 彌詩

- 2023年5月9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有一次,個案在會議室的沙發上坐下,第一句就說:「我最近心情很差,但我想應該是自己想太多。」
聊了十分鐘後,我發現她一個月沒睡過好覺,三餐不定,工作壓力大到沒有時間運動,還要獨自照顧年邁的母親。
很多人以為心理健康只是「心情的事」。好像只要能調整想法、樂觀一點、換個心態,就能好起來。
但事實是——心理健康,不只是心理的事。
治療師在輔導時,除了關心你的情緒,也會問你的睡眠、飲食、運動、社交、居住環境,甚至職業狀況與家庭關係。因為心理健康就像一張網,交織著你的身體狀況、人際關係、經濟條件、社會支持與生活環境。
我曾有一位個案,在喪偶後同時面對經濟危機與疾病。那段時間,她的情緒非常低落,失眠到天亮。幾個月的會談中,我們並不是先處理她的悲傷,而是幫她一步步找工作、改善生活條件。當她能負擔日常開支,有了穩定的作息和運動習慣,她的情緒才真正開始好轉。
我們不能忽視環境的影響——貧困、失業、歧視、缺乏社會支持,這些都能加劇心理壓力。疫情期間,許多弱勢群體的心理健康受到嚴重衝擊,不是因為他們更脆弱,而是因為他們承受了更多、卻擁有更少的資源去應對。
這也是為什麼我一直支持社區的共享資源計劃,比如心理線上朝導、網絡支持小組,讓人們在沒有經濟壓力的情況下也能獲得幫助。
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本就是同一個系統。當我們討論「心理健康」時,不該只盯著心情的晴雨表,還要看影響它的氣候——那是你的社會環境、經濟狀況、身體條件與人際支持網絡。
我們不能保證生活永遠溫暖,但可以努力讓那張支撐心理健康的安全網足夠牢固。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