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傳靜觀,為何不穿著樸素保持平靜的形象?
- 彌詩

- 2024年10月14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讀者問我,既然宣傳靜觀,為何不穿著樸素保持平靜的形象?他指出外面的靜觀導師通常會維持這種「佛系」形象,時刻保持平靜,提倡靜觀,該維持「靜」的模樣。
我理解他的想法,但是我不是那種人,也不願塑造流行的「佛系」形象,更不想扮演過度理想化的角色。我見過不自然的舉手投足——無時無刻很Calm,說話陰聲細氣,臉上帶著一種超脫的表情、看破紅塵,滿口積極、淡然地複述正面概念。雖然這樣的形象很流行,但對我來說顯得很矯揉造作。
香港生活,大部分人都忙碌,難以長期保持「完全平靜」的狀態。即使內心平靜,與人相處和工作時也需要表現得富有活力,面對令人興奮的新鮮事物時自然流露喜悅。人本來就是多元化的,長期保持完美的平靜反而顯得不自然。
靜觀是過程,不是結果。情緒有起伏是正常、是人性。儘管現在越來越多人提倡Positive vibes,我依然堅持尊重脆弱性,而不是空洞的積極性。缺乏自我意識才會限制自己完美處於一種情緒。表面光鮮的正面概念沒有作用,對內心光明與陰影的覺察與接受才是靜觀。
無法承認內心的光明和黑暗,很難為他人創造安全的空間。
真正的平靜由內在出發,透過理解溫和地向外傳遞,而傳遞方式沒有限制。靜觀就是為了更真實地接觸內心,包括情緒和矛盾,坦誠接納才能真正連繫和理解。靜觀是為了更真實地認識自己,包括情緒的高低起伏。
我的Approach 很簡單——日常實踐靜觀,將它融入生活各層面,包括不可避免的掙扎中,而不是刻意放慢,強調正向思維。提倡靜觀,不是關於看起來有多完美,而是有多真誠面對自己,
你覺得提倡靜觀,該維持「靜」的模樣嗎?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