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命案》影評:精神病人與心理變態的自救

  • 作家相片: 彌詩
    彌詩
  • 2024年9月20日
  • 讀畢需時 1 分鐘
ree

▫️電影透過玄學探討命運,懸疑兇案帶出人性,我覺得係香港電影嘅新角度——玄學唔配喜劇,兇案唔靠嚇。氣氛唔係好Dark 好沉重,但內容瘋狂、血腥特寫,配樂卻輕鬆得詭譎,全故事不斷喺差少少就屈服嘅Edge徘徊,越睇越緊張,接近兩個鐘反復呈現「一切皆是命」VS「可改寫命運」。


▫️網民批評殺人犯背景同動機唔夠詳細,其實Psychopath、無差別殺人喺世界各地好常見,好多罪犯天生就係咁,同家庭社會背景未必有關,所以我覺得無違和。


▫️林家棟演活精神病人,眼神同表情轉變明顯而順暢,角色有血有肉地懦弱、勇敢、善良、兇殘、瘋癲,用盡全力放生積德,用盡全力禁錮同傷害他人,而佢嘅演技令成件事極自然。


▫️Lokman同陳湛文演出有驚喜,睇過IT狗更覺得佢地係好演員。Lokman嘅憤怒同衝動帶半點善良,表現出缺乏同理心卻多次臨崖勒馬嘅掙扎;陳湛文雖然對白較少,但靠眼神、肢體動作、簡單對話都營造到被Triggered 就想捕獵嘅連環殺人犯氣息。


▫️我會形容呢套戲為「精神病人與心理變態的自救」,相信有啲人就係Born evil,不過人生係自己選擇——順應天命定抗衡到底?大家都係一隻蟻,渺小、命定、力爭上游;大家同時都係一朵花,燦爛後終會枯萎,如何接受天命燃燒殆盡,坦然接受去種果?我覺得「選擇」就係呢套戲嘅宗旨。 p.s. Mad Fate,英文改得幾好。


⭐️:8/10

相關文章

查看全部
三重人格:同一個人在 Threads 厭世、Facebook 激進、Instagram 顯得從容?

前幾天我在咖啡店等人,隨手打開手機,先看了一下 Threads,滿屏都是「不想返工」、「人生好無意思」、「每日都好攰」之類的短句。看了幾行,我忍不住關掉。 轉到 Facebook,馬上被幾個朋友的激烈辯論佔滿版面——有人在爭論政治議題,有人在批評社會事件,語氣激動、字字鏗鏘,像在法庭作最後陳詞。再往下滑,也忍不住關掉。 最後打開 Instagram,畫面立刻換成貓咪在午睡、朋友在旅行的夕陽照,還有

 
 
 
腹有蝴蝶與小鹿亂撞,可能只是大腦的惡作劇

擁擠的人群裡,你抬頭看見他也在看你,那一刻,你的胃好像被一群細小的翅膀拍打,心跳急促,連呼吸都變得淺而短。你在腦中立刻對自己說——這一定就是所謂的真愛吧。畢竟從電影、小說、甚至朋友的故事裡,我們都被告訴過,當你遇到對的人,就會有這種讓人手心出汗的信號。 這種感覺,其實不那麼可靠。 你的「蝴蝶」來自大腦的杏仁核,那是負責記錄威脅、恐懼和焦慮的同一個地方。它會在你站上過山車的第一秒被喚醒,在重要面試前

 
 
 
如果你真的愛我,你就會為我改變

「你愛我,就會改變吧?」 晚餐桌上,她放下筷子,盯著男友說:「如果你真的愛我,你會改的。」 整間餐廳的聲音像被抽走,只剩下刀叉碰碟的金屬聲。 很多人心裡都住著這句潛台詞——你愛我,就應該遷就我、配合我、改掉我不喜歡的地方。愛情在我們的想像裡,自然會讓人變得合作,甚至自動修正成彼此的理想樣子。 可現實是,不是每個人都願意,或者有能力去改變自己,即使他很愛你。愛,並不保證能戰勝所有矛盾。甚至有時候,連

 
 
 

留言


​忠實讀者|誠邀加入

解鎖不同獨家內容
包括最新散文、小說作品等

精選文章

熱門小說|即閱電子版

© 2025 Maisie

  • Instagram
  • 線程
  • Medium
  • Youtube
  • Facebook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