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Oppenheimer》唔只係傳記電影,係層次豐富嘅Biographical thriller

  • 作家相片: 彌詩
    彌詩
  • 2024年11月28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ree

《Oppenheimer(奧本海默)》唔只係Biography、Historical fiction,仲係顛覆傳記片嘅Psychological thriller,正確嚟講係一套層次豐富嘅 Biographical thriller。


用科學同政治角度去拍咁沉重嘅議題,竟然一啲都唔悶,有懸疑,仲有令人驚嘆嘅無CG爆炸場面,無打打殺殺鏡頭都拍得激昂,基本上無bug、無對白古怪、設定突兀嘅問題,睇得舒暢。


劇本密集且層次分明,配樂極佳,攝影大部分時間樸實簡潔,但有時色彩豐富,剪輯節奏掌握得好好。一切比預期好,準確捕捉每個時間點,係規劃得好細膩嘅作品。


聽過有人覺得超悶、唔知講咩經、跟字幕好攰、一個鐘已想瞓。我認為呢套戲的確挑戰大眾嘅耐性——好多人對二戰、科學研究嘅背景唔熟,只知道Hitler同 Einstein係邊個實際上唔足以欣賞套戲,證明本身編導Christopher Nolan 預咗大家做定功課先入場,睇完仲可能要補課。


入場前,建議先了解二戰時間線、曼克頓計劃;科學方面,無物理知識都會睇得明,但讀過Physics 應該好震撼。有時間可以睇埋美國同蘇聯嘅政治史,無都唔緊要。


至於觀眾一直保持頭腦清醒、專心,跟唔哂可能冇咁震撼,但無阻欣賞,自始至終保持娛樂性,膀胱頂到就得。


我上星期睇完已經想二刷,以下詳情影評同人物分析,劇透。


有啲人覺得三個鐘好長,甚至係開咗三個鐘會嘅感覺。我覺得充滿訊息同歷史內容,緊湊態度表達各國追趕原子彈進度有幾迫切,全文戲都有緊張位,如試爆明知會成功都會心跳加速,時間算過得好快,唔冗長,而且就算翻睇都唔可以2x 速度睇,因為本身已經夠快、夠緊張。


本身想俾9分,扣0.5 分因為當你察覺到某個時間線,件事已經到中段,加上對白直接但用字較深,一兩句交代哂一個picture。訊息量大到會驚自己錯過重要對白。


我鍾意好多零散、非連續嘅亮點,配合唔同長度嘅倒敘去代表Oppenheimer 生命嘅關鍵時刻——佢唔只係書本中出現嘅科學家,唔只係英雄或惡霸;佢有血有肉、被欽佩又務實、有缺陷又傲慢、多情又有魅力。複雜人性基調上,佢係烈士亦係代罪羔羊。


近距離睇呢個角色,就知道呢個係關於imperfect 歷史人物嘅勝利崛起同悲慘墮落嘅perfectly balanced 故事。


Oppenheimer,才華橫溢嘅科學家,有智慧又有創造力,睇佢嘅真實遺照都幾靚仔,個人魅力足以做womanizer。事實上佢一生都與同複雜情緒鬥爭,參與曼克頓計劃令佢承受巨大壓力——研製武器嘅科學成就而自豪、對原子彈破壞力同廣島、長崎造成破壞而內疚,佢對結束戰爭中所扮演嘅角色感到矛盾,電影都完全表達到呢種掙扎。


感情線唔長但貼切,對白少但已經好有魅力,加深Oppenheimer pragmatic 嘅待人處事態度,角色塑造得好Vivid。


除咗喺唔同女人之間周旋,historial fun fact 係佢同其他權威人物、同事嘅關係都複雜,相信同佢爸爸關係緊張有關,佢爸爸係一位富有嘅紡織品商人,一直對Oppenheimer 嘅學術追求冷漠且批評,希望佢喺商業領域追求更實際嘅職業,於是Oppenheimer 一直努力調和自己對知識同哲學嘅興趣,同時平衡父親同生活中其他權威人物對佢嘅期望。


而佢太太Kitty Oppenheimer 本身就係傑出嘅生物學及植物學家同藝術家,除咗係曼克頓計劃中丈夫嘅實驗室擔任秘書,亦處理行政事務,幫助管理龐大科學家同研究人員團隊。電影中每次同律師開會都出現,面臨丈夫被批評同審查有受影響,但聽證會中臨危不亂,表現堅定又邏輯清晰,真係偉人背後女強人。


現實中,佢雖然受到嗰個時代嘅性別規範同期望影響,佢都係以聰明才智同魅力而聞名,受到丈夫同事高度評價,戰後亦參與政治活動同社會事業,係我幾欣賞嘅角色。


演員陣容好好,Emily Blunt 同RDJ 都做得幾好,希望Cillian Murphy 拎影帝。


我幾鍾意「Now it’s your turn to deal with the consequences of your achievement. One day, when they’ve punished you enough, they’ll serve you salmon and potato salad. Make speeches. Give you a medal. They’ll pat you on the back and tell you all is forgiven. Just remember it won’t be for you. It’s for them.」


結局亦收得好靚—— 'I believe we did.'

相關文章

查看全部
三重人格:同一個人在 Threads 厭世、Facebook 激進、Instagram 顯得從容?

前幾天我在咖啡店等人,隨手打開手機,先看了一下 Threads,滿屏都是「不想返工」、「人生好無意思」、「每日都好攰」之類的短句。看了幾行,我忍不住關掉。 轉到 Facebook,馬上被幾個朋友的激烈辯論佔滿版面——有人在爭論政治議題,有人在批評社會事件,語氣激動、字字鏗鏘,像在法庭作最後陳詞。再往下滑,也忍不住關掉。 最後打開 Instagram,畫面立刻換成貓咪在午睡、朋友在旅行的夕陽照,還有

 
 
 
腹有蝴蝶與小鹿亂撞,可能只是大腦的惡作劇

擁擠的人群裡,你抬頭看見他也在看你,那一刻,你的胃好像被一群細小的翅膀拍打,心跳急促,連呼吸都變得淺而短。你在腦中立刻對自己說——這一定就是所謂的真愛吧。畢竟從電影、小說、甚至朋友的故事裡,我們都被告訴過,當你遇到對的人,就會有這種讓人手心出汗的信號。 這種感覺,其實不那麼可靠。 你的「蝴蝶」來自大腦的杏仁核,那是負責記錄威脅、恐懼和焦慮的同一個地方。它會在你站上過山車的第一秒被喚醒,在重要面試前

 
 
 
如果你真的愛我,你就會為我改變

「你愛我,就會改變吧?」 晚餐桌上,她放下筷子,盯著男友說:「如果你真的愛我,你會改的。」 整間餐廳的聲音像被抽走,只剩下刀叉碰碟的金屬聲。 很多人心裡都住著這句潛台詞——你愛我,就應該遷就我、配合我、改掉我不喜歡的地方。愛情在我們的想像裡,自然會讓人變得合作,甚至自動修正成彼此的理想樣子。 可現實是,不是每個人都願意,或者有能力去改變自己,即使他很愛你。愛,並不保證能戰勝所有矛盾。甚至有時候,連

 
 
 

留言


​忠實讀者|誠邀加入

解鎖不同獨家內容
包括最新散文、小說作品等

精選文章

熱門小說|即閱電子版

© 2025 Maisie

  • Instagram
  • 線程
  • Medium
  • Youtube
  • Facebook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