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bie》:女權主義者有共鳴?抑或嫌唔夠有深度?
- 彌詩

- 2024年11月26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入場前喺戲院睇過Trailer,當時都冇咩興趣,但朋友話好適合我睇,話我會有共鳴,所以我先入場睇。預計自己一係好鍾意,一係非常失望。以下劇透。
《Barbie》係美式Fantasy comedy,笑位極多,冇咩悶場,呢一點要讚。相信受眾係年輕人,特別係玩過Barbie 嘅人,但我懷疑現今年輕一代有冇親身玩過Barbie?我細個收過十個Barbie 左右,發現套戲細節位跟得好足(如踮腳尖、玩具盒、夢幻大屋、飲料道具等),我亦唔小心整過Weird Barbie出嚟。
利用玩具本身嘅魅力,做到佈景道具都唔塑膠唔Cheap,Nostalgia 位令人回味,為沉重話題增添輕鬆色彩。
我本身有啲抗拒睇「絕對抵制父權嘅強烈女權電影」,因為太易令人覺得係皈依者狂熱(即對新信仰強烈推崇,同舊信仰堅決劃清界限),但我覺得《Barbie》恰到好處,對比近年嘅《Captain Marvel》 流暢好多。而呢套年輕化喜劇利用成熟嘅企業知識產權去清晰傳遞訊息,算好成功,例如各種階層同職業嘅Barbie 簡單直接表達平權意識,相信小朋友都好易明。
呢種定位根本唔預佢「有深度、狂扭橋」,佢唔係賣呢啲嘢。我都覺得每隔十分鐘傳遞訊息有啲似聽講座,媽媽最長嗰段對白直頭有啲似中年婦人發洩,有啲好易明嘅嘢反而呈現得唔夠聰明。
不過對一部關於玩具嘅電影深度應有何期待?
有限嘅故事情節呈現各種社會問題,本身就難以深入情境化,精心設計到故事圓滿又帶教育意義已經唔容易,冇過份執著政治正確都抵讚啦。為免太深奧冇咁多 Noise又難以解讀,套戲以非黑即白、簡單化嘅方式去講女權,係以好入門、好直白嘅方式帶出意義。
故事整體比Trailer 豐富,雖然情節較簡單,但除咗性別平權,都有探討情緒——如樂觀前先理解情緒;仲有輕輕提及Aging、青少年嘅Identity、既定身體形象、完美主義、父母子女相處變化、死亡等。
眼花繚亂嘅場境、愚蠢搞笑嘅氣氛之間,完整講故事而唔令人窒息,娛樂中蘊藏心思,再配合無限個Stereotypes,Greta Gerwig 巧妙抬高Barbie 嘅媚俗同花哨,同時貶低大眾對完美身體刻板形象嘅追求,令本身只想睇爆谷片嘅觀眾得到唔同程度嘅啟發。
至於Ken 呢個角色全戲最愚蠢膚淺、戀愛大過天,可能令男性觀眾感到被冒犯,而同時我認為導演有故意Provoke 呢種情緒去展示現今社會對女性嘅態度,亦有女權分子認為「男性越被冒犯越好」。呢方面我係唔太受嘅,呢種自鳴得意、高高在上嘅想法多咗,呢種刻意有啲突兀,所以扣分。
選角好好,Margot Robbie 可能係現今荷里活最適合做Stereotypical Barbie 嘅演員,樣靚身材正有女人味、有喜感、放得嚟唔太誇張;Ryan Gosling 一向靚仔,魁梧但唔大陣佬味,跳舞好睇,做Romance 男主角好拿手。
講玩具嘅溫馨喜劇,帶啲教育意義,靚人靚景,有對Mattel 同玩具本身致敬,宣傳成功到咁多人著哂粉紅、桃紅衫去睇,8分啦。
8/10














留言